1 样品简介
样品坚硬,具有强烈与磁铁相吸的能力(强磁),未见融壳,外部不圆滑,得之于深山中;断面金属色,泛黄,介于银白色和黄铁矿颜色之间,打磨后为银白色,但质脆无韧性,原样品重约40Kg。分析用样品如下:
2 分析结果与讨论
2.1 物品拥有者已经取得的结果
(1)电子探针数据
电子显微镜下的样品抛面:


注:暗色物质主要为铁和硅,无氧,数据见下格,白色的为银。
电子探针数据结果:
Si
|
Ti
|
Al
|
Mn
|
Fe
|
Mg
|
Ca
|
Na
|
K
|
Cr
|
Ni
|
Total
|
16.0
|
0.0
|
0.0
|
0.1
|
82.4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2
|
98.8
|
15.4
|
0.6
|
0.0
|
0.1
|
75.2
|
0.0
|
0.0
|
0.1
|
0.0
|
0.2
|
0.1
|
91.7
|
15.8
|
0.0
|
0.0
|
0.1
|
83.1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2
|
99.2
|
13.5
|
0.0
|
0.0
|
0.0
|
83.2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1
|
97.0
|
13.5
|
0.1
|
0.0
|
0.0
|
83.6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2
|
97.5
|
15.8
|
0.0
|
0.0
|
0.1
|
82.1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2
|
98.3
|
15.6
|
0.0
|
0.0
|
0.1
|
82.7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1
|
98.7
|
15.8
|
0.0
|
0.0
|
0.1
|
83.9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1
|
100.0
|
15.6
|
0.0
|
0.0
|
0.0
|
83.6
|
0.0
|
0.0
|
0.1
|
0.0
|
0.1
|
0.2
|
99.6
|
15.9
|
0.0
|
0.0
|
0.1
|
84.1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2
|
100.3
|
15.9
|
0.0
|
0.0
|
0.1
|
83.9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2
|
100.2
|
15.7
|
0.0
|
0.0
|
0.1
|
83.9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2
|
99.9
|
15.8
|
0.0
|
0.0
|
0.0
|
84.1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2
|
100.2
|
15.9
|
0.0
|
0.0
|
0.1
|
83.8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2
|
100.1
|
16.1
|
0.0
|
0.0
|
0.0
|
83.6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1
|
100.0
|
15.9
|
0.0
|
0.0
|
0.1
|
84.2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2
|
100.4
|
15.7
|
0.0
|
0.0
|
0.1
|
83.3
|
0.0
|
0.0
|
0.0
|
0.0
|
0.1
|
0.1
|
99.4
|
15.8
|
0.0
|
0.0
|
0.1
|
84.7
|
0.0
|
0.0
|
0.1
|
0.0
|
0.1
|
0.2
|
101.0
|
主要成分为铁Fe和硅Si,原子比Fe:Si=2.5~2.7。这仅仅是元素组成,矿物组成还不确定。 物品拥有者曾经求鉴于张宝林老师和欧阳自远老师,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:“北京天文馆的张宝林老师说:矿冶研究中心都弄不明白是什么,怎么形成的。欧阳自远老师给的结论:不是地球矿物,可能是人工冶炼的废弃物。”
分析思路:
人工合成的用于炼钢脱氧的硅化铁是按如下反应合成的,冶炼硅化铁时二氧化硅被碳还原,首先生成中间产物一氧化硅和碳化硅:
SiO2+C=SiO+CO↑
SiO2+3C=SiC+2CO↑
一氧化硅在高温下呈气体状态。在料层中慢慢上升,与炉料中的碳相互作用生成硅或碳化硅:
SiO+C=Si+CO↑
SiO+2C=SiC+CO↑
一氧化硅也会发生歧化反应,生成硅和二氧化硅:
2SiO=Si+SiO2
在高温下,碳化硅与二氧化硅或一氧化硅反应生成硅:
2SiC+SiO2=3Si+2CO↑
或SiC+SiO=2Si+CO↑
生成的碳化硅,在有铁存在时,可以在较低温度下与铁反应生成硅化铁:
SiC+Fe=FeSi+C
反应产生的硅也溶解于铁中。
人工合成时不可能做到石英SiO2和碳C以相同摩尔比添加,要么存在多余的SiO2,要么存在多余的C;
人工合成时也不可能做到碳化硅SiC和铁Fe以相同摩尔比添加,要么存在多余的SiC,要么存在多余的Fe。
也就是说,如果样品中只有Fe3Si而没有石英SiO2、碳C、碳化硅SiC、硅Si和铁Fe,则有可能是特殊陨石,Fe3Si最初是在陨石中发现的。
已有的数据表明,样品中不含氧,说明如果是人工合成物的话,C是过量反应物,而且SiC+Fe=FeSi+C也会生成碳,如果样品中含有FeSi2和Fe而不含碳,那么是陨石的可能性也较大。
如果样品是由FeSi、Fe组成,同时含有SiC、Si或SiC等合成过程可能存在的物质,那可能就是人工冶炼废弃物了。
2.2 岩片特征
该样品实际上是做不出透明的岩片的。样品打磨后呈纯白色金属光泽,表面有许多坑坑洼洼,电阻较小导电,说明具有金属的特征(下图):

在金相显微镜下,呈现全亮的明场,也说明具有金属的特征(下图):

2.3 矿物分析
主要检出两种矿物:
矿物名称
|
Ref. Code
|
Compound Name
|
Chemical Formula
|
硅化铁
|
00-045-1207
|
Iron Silicon
|
Fe3 Si
|
石墨
|
01-089-7213
|
Graphite 2H
|
C
|
硅化铁与谱图的对照(竖线为标准峰):

该样品的矿物分析属于特殊分析,常规分析一般扫描范围为5-75度,由于该样品已经有电子探针数据,原子比Fe:Si=2.5~2.7,估计可能会有Fe3Si,根据谱图库中Fe3Si的衍射峰位置,将扫描范围预设为120度,事实证明这种预测是正确的。分析人员介绍,谱图中的两个尖锐峰可能是由仪器造成的,类似的尖锐峰也在其它样品中出现过,不清楚是否是由于广角扫描造成的。由于扫面范围太宽、太费时间,没有重复扫描。
矿物分析得出样品主要矿物为Fe3Si,与电子探针数据完全吻合。
另一种矿物为石墨,可能浓度太低不太明确(下图),有必要对低浓度矿物进行浓缩后继续分析。

2.4 熔化试验
将样品用氢氧焰或乙炔焰熔化,冷却后观察切面结构,如下图,样品中增加了许多空洞,这是地球上冶炼废渣的共同特征。

对比原始样品的切面(下图),类似于刀砍痕迹的黑色线条是片状石墨。样品熔化后片状石墨消失。

下图为网上下载的片状石墨照片,显然与上图的片状石墨不同,

原始物品中片状石墨平直,没有任何空洞,判断不是人工合成之物,同时又不是地球上天然矿物,怀疑来在外太空,继续寻找其来自外太空的证据。
融化过的样品矿物分析表明,硅化三铁的衍射峰依然存在,其它(石墨)峰消失。
2.5 片状石墨的分离
通过复杂的化学分离过程,将样品中的片状石墨分离出来,对其进行同位素、晶格参数分析,以期找到不同于地球石墨的结果。分离出的片状石墨如图:

下图表列出的是石墨在进行矿物分析时应该出现的峰的位置及强度:

但是在对分离出的片状石墨进行矿物分析时,仅显示出红线画出的(0,0,2)和(0,0,4)峰,谱图见下图,这说明该石墨的层状结构相当规整(趋向性好),如同千层饼似的,每层饼的厚度一样,层与层之间的间距也非常一致:

下图是本样品中分离出的石墨与标准石墨谱图的对照。看纵坐标,本样品的石墨衍射峰强度是标准谱图的几十倍,而且只有两个峰,没有出现绿线对应的衍射峰。推测这样的石墨应该是在极苛刻条件下形成的。

2.6 透射电镜观察片状石墨的结构




上4图都是分离出的片状石墨在透射电镜(TEM)下放大数万倍后的照片,趋向性极好的层状结构清晰可见。白色的标尺为5nm(纳米),1纳米=1/1000000毫米,也就是说,将1毫米分成一百万份,其中的一份就是一纳米。
经常看到电视广告说某产品由纳米材料制成,十有八九是忽悠,除了专门搞科研的人,普通民众无法知道,也无法想象纳米到底小到何程度。把200000段上图中白线连在一起才是1毫米!大家自己算算放大了多少倍。
2.7 样品中可能存在的金刚石
在第一次矿物分析时有一个d=2.06031的峰,当时认为是仪器噪声。但在仔细观察处理样品用的玛瑙研钵时,发现研钵被磨坏,我开始怀疑样品中可能含有金刚石,因d=2.06031是金刚石的一个最强的衍射峰,但是没有发现其它的衍射峰。没有发现其它的衍射峰的原因,可能同其中发现的高趋向性石墨一样,与地球上的不一样。待进一步确定。

为此,将样品进行了重新处理,过去处理时采用了金刚石磨具,本次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含有金刚石的工具。样品进行了两次矿物分析(5-75度和20-110度)谱图如下:


红色线和绿色线为本次的分析数据,没有发现d=2.06031峰的出现(红箭头所指)。是由于手工处理的样品颗粒太大,没有露出金刚石,还是样品不含金刚石,需要继续采用酸溶解法进行分析。(2011 09 21)
3 结论
通过使用电子探针、X-射线衍射、扫描电镜-能谱以及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了分析,发现样品不是地球的自然矿物,也不是人工合成的,主要成分是硅化三铁,硅化三铁不是地球矿物,另外还含有高趋向性石墨,这种石墨片状结构非常规则,应与镍纹石的形成过程类似,同时还可能含有金刚石。国外也有含硅铁的石头砸断树枝的报道。
鉴定结论:不同于地球岩石,看起来像工业废弃物,但组成特殊,含硅化三铁,含有高趋向性石墨,可能还含有金刚石,无法确定是人工物还是天然物。列入“非常规岩石”类。